簠簋、 簠簋不修、 簠簋不饬、 簠簋不饰、 簠簋之风、 簠粱
簋簠
簠拼音 fǔ 簠部首 皿 簠笔画 18 注音 ㄈㄨˇ 繁体字 簠 部首笔画 5 汉字结构 上中下结构 造字法 会意 笔顺 撇横捺撇横捺横竖折横横竖捺竖折竖竖横 簠的意思、基本信息 簠五笔86:TGEL 簠五笔98:TSLF 五行:水 UniCode:U+7C20 四角号码:88102 仓颉:HIBT GBK编码:BA85 规范汉字:8188 簠的解释● 簠
fǔ ㄈㄨˇ
◎ 古代祭祀时盛稻粱的器具。
详细解释
详细字义
◎ 簠 fǔ
〈词性:名〉
(1) (形声。从竹、从皿(表示与竹器有关),甫声。本义:古代盛食物的竹制方形器具) 同本义 [a square grain receptacle]
左拥簠梁。——《仪礼·公食大夫礼》
爰格爰诚,匪簠匪簋。——《红楼梦》
(2) 又如:簠簋(古代祭祀燕享时,盛黍、稷、稻粱的器皿);簠簋不饬(簠簋,祭器名;不饬,不整齐。比喻为官不廉洁);簠梁(盛在簠中的饭食);簠簋之风(指官吏贪财受贿的风气)
[①][fǔ]
[《廣韻》方矩切,上麌,非。]
[《廣韻》甫無切,平虞,非。]
[《廣韻》芳遇切,去遇,敷。]
古祭祀、宴享时用以盛黍稷稻粱的容器。长方形,口外侈,有四短足及二耳。盖与器形状相同,合上为一器,打开则成大小相同的两个器皿。西周晚期开始出现,春秋、战国流行,后世有仿制。
音韵参考
[广 韵]:甫無切,上平10虞,fū,遇合三平虞幫
[平水韵]:上声七麌
[粤 语]:fu2
[闽南语]:hu2
康熙字典
◎ 康熙字典解释字源字形
小篆 楷体 中国大陆宋体 台湾细明体 香港明体 日本明朝体 韩国明朝体 旧字形簠簋、 簠簋不修、 簠簋不饬、 簠簋不饰、 簠簋之风、 簠粱
簋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