● 耏
ér ㄦˊ
◎ 古同“而”,胡须:“以麝揉苏,泽耏颜鼻耳。”
◎ 兽多毛。
◎ 古水名,在今中国山东省淄博市西北。
◎ 姓。
详细解释
详细字义
◎ 耏 ér
〈词性:名〉
胡须 [beard]
当耏者完为城旦舂。——《刑法志》
耏罪亡命。——《后汉书·光武纪》。注:“轻刑之名。一岁刑为罚作,二岁刑以上为耏。
[①][ér]
[《廣韻》如之切,平之,日。]
(1)胡须。
(2)指兽类头颈部位向下披的长毛。
(3)多须貌。
(4)姓。春秋宋有耏班。见《左传·文公十一年》。
[②][nài]
[《廣韻》奴代切,去代,泥。]
剃除鬓须。古代一种刑罚。
音韵参考
[广 韵]:如之切,上平7之,ér,止開三平之日
[平水韵]:上平四支
[粤 语]:ji4
康熙字典
◎ 康熙字典解释字源字形
小篆 楷体 中国大陆宋体 台湾细明体 香港明体 日本明朝体 韩国明朝体 旧字形耏
⒈ 古同“而”,胡须:“以麝揉苏,泽耏颜鼻耳。”
⒉ 兽多毛。
⒊ 古水名,在今中国山东省淄博市西北。
⒋ 姓。
耏
⒈ 古代剃去颊须、以示惩处的一种轻刑:“刑有髡、钳、刖、劓,小罪耏。”
whisker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