纓拼音
yīng 纓部首 糹 纓笔画 23 注音
ㄧㄥ 繁体字 纓 部首笔画 6 汉字结构 左右结构 造字法 笔顺 折折捺捺捺捺竖折横横横撇捺竖折横横横撇捺折撇横 纓的意思、基本信息 纓五笔86:XMMV 纓五笔98:XMMV 五行:火 UniCode:U+7E93 四角号码:26944 仓颉:VFBCV GBK编码:C074 规范汉字: 纓的解释
● 纓
yīng ㄧㄥˉ
◎ 见“缨”。
纓的汉语字典
[①][yīng]
[《廣韻》於盈切,平清,影。]
“缨1”的繁体字。
(1)系冠的带子。以二组系于冠,结在颔下。
(2)彩带,古时女子许嫁时所佩。
(3)用以系香囊。
(4)用丝或毛等制成的穗状饰物。
(5)鸟颈上的毛。
(6)套马的革带。驾车用。
(7)引申指绳索。
(8)通“嬰”。缠绕。
(9)通“嬰”。遭受。参见“纓繳”。
音韵参考
[广 韵]:於盈切,下平14清,yīng,梗開三平清影
[平水韵]:下平八庚
[粤 语]:jing1
[闽南语]:iaN1
纓的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
◎ 康熙字典解释 【未集中】【糸字部】 纓; 康熙笔画:23; 页码:页943第24(点击查看原图) 的拼音:【廣韻】於盈切【集韻】渠成切,?音嬰。【正韻】於京切,音英。【說文】冠系也。【釋名】纓,頸也,自上而繫於頸也。【禮·曲禮】女子許嫁纓。又【玉藻】?冠朱組纓,天子之冠也。 又【儀禮·旣夕】薦馬纓三就。【註】今馬鞅。【周禮·春官·巾車】鍚樊纓。【註】纓,當胷,削革爲之也。又【左傳·桓二年】鞶厲游纓。【註】纓在馬膺首如索帬。 又【集韻】於正切,音郢。義同。
考證:〔【周禮·春官·巾車】錫樊纓。〕 謹照原文錫改鍚。 纓的字源字形
字源字形
小篆 楷体 中国大陆宋体 台湾细明体 香港明体 日本明朝体 韩国明朝体 旧字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