杅拼音
yú 杅部首 木 杅笔画 7 注音
ㄩˊ 繁体字 杅 部首笔画 4 汉字结构 左右结构 造字法 笔顺 横竖撇捺横横竖 杅的意思、基本信息 杅五笔86:SGFH 杅五笔98:SGFH 五行:木 UniCode:U+6745 四角号码:41940 仓颉:DMD GBK编码:9666 规范汉字: 杅的解释
● 杅
yú ㄩˊ
◎ 浴盆。
◎ 盛浆汤等的器皿。
杅的汉语字典
[①][yú]
[《廣韻》羽俱切,平虞,云。]
亦作“桙1”。
(1)盛汤浆的器皿。
(2)浴盆。
(3)通“于”。参见“杅杅”。
[②][wū]
(1)牵制。
(2)同“杇”。参见“杅2刀”。
音韵参考
[广 韵]:羽俱切,上平10虞,yú,遇合三平虞云
[平水韵]:上平七虞
[国 语]:yú
[粤 语]:jyu1
杅的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
◎ 康熙字典解释 【辰集中】【木字部】 杅; 康熙笔画:7; 页码:页510第20(点击查看原图) 的拼音:【唐韻】羽俱切【集韻】【韻會】【正韻】雲俱切,?音于。【公羊傳·宣十二年】杅不穿,皮不蠹,則不出於四方。【何休註】杅,飮水器。 又【類篇】浴器。【禮·玉藻·正義】浴時入杅,浴竟出杅。 又【儀禮·旣夕註】杅亦作桙,盛湯漿盤也。【荀子·君道篇】槃圓而水圓,杅方而水方。 又杅杅猶于于,自足貌。【荀子·儒效篇】杅杅富人,豈不貧而富哉。 又大杅,山名。【山海經】崑崙之丘,黑水出焉,西流於大杅。 又地名。【前漢·武帝紀】遣因杅將軍公孫敖,築受降城。【註】因杅,匈奴地名。又【集韻】王遇切,音芋。義同。 又【史記·秦本紀】秦得燒掇焚杅君之國。【註】一孤切,音烏。○按古文杅同杇,今分。
考證:〔【禮·旣夕註】杅亦作桙,盛湯漿器也。〕 謹照原文禮上增儀字。器也改盤也。 杅的字源字形
字源字形
中国大陆宋体 台湾细明体 香港明体 日本明朝体 韩国明朝体 旧字形